超星尔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超星尔雅-学习通-题库零氪答案查看
作者2023-05-30 09:12:56在线问答问答 78 ℃0 评论 1.5导论在线同步练习1、【单选题】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是:
A、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1844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系列论文;
C、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
D、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
2、【单选题】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是:
A、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
B、1844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系列论文;
C、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
3、【单选题】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以下哪部著作?
A、《共产主义原理》;
B、《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C、《神圣家族》;
D、《德意志意识形态》。
4、【单选题】1871年3月,巴黎工人起义并成立巴黎公社,马克思代表第一国际写出并高度赞扬巴黎工人的伟大创举、科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的著作是:
A、《哥达纲领批判》;
B、《自然辩证法》;
C、《法兰西内战》;
D、《共产党宣言》。
5、【单选题】标志恩格斯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是:
A、1876—1878年,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
B、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
C、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D、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写出了《路德维希·维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6、【单选题】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康德。
7、【多选题】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这些斗争包括:
A、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B、1836年英国爆发了长达十余年、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
C、1844年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D、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起义并成立巴黎公社。
8、【多选题】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是:
A、细胞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9、【多选题】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的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是:
A、细胞学说;
B、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C、生物进化论;
D、相对论。
10、【多选题】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
B、阶级斗争理论;
C、剩余价值学说;
D、政党建设理论。
11、【多选题】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B、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C、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D、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12、【多选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B、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13、【多选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的两个分离是: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离;
C、辩证法和形而上上学的分离;
D、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分离。
14、【多选题】列宁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两篇论文是:
A、《国家与革命》;
B、《论欧洲联邦口号》;
C、《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D、《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5、【多选题】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就是:
A、康德的三大批判理论;
B、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C、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D、笛卡尔的二元论。
16、【多选题】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下三位思想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亚当·斯密。
17、【简答题】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及其构成。
18、【简答题】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19、【简答题】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20、【简答题】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21、【简答题】简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倡导的学习马克思需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22、【简答题】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简述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
23、【简答题】简述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应当确立的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24、【论述题】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25、【其它】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分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例。” 资料出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
2.5在线同步练习1、【单选题】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客观实在性”是指: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状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2、【单选题】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B、联系和发展
C、运动和静止的辨证统一
D、由量变到质变
3、【单选题】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矛盾范畴
B、物质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4、【单选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5、【单选题】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A、事物的外在因素引起的根本变化
B、原来没有存在的事物出现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直线向上的运动
6、【单选题】《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7、【单选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包含的哲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8、【单选题】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杀盗非杀人”,这些说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9、【单选题】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矛盾双方完全一致促进事物的发展;
B、矛盾双方的共同性;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双方转化为同一。
10、【单选题】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普遍性
C、运动性;
D、多样性。
11、【单选题】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是:
A、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D、对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回答。
12、【单选题】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13、【单选题】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山,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共同之处在于:
A、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可调和的;
B、认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不可调和的;
C、认为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是不可调和的;
D、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14、【单选题】哲学上的二元论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二元论的著名代表是: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15、【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A、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B、分析矛盾的同一性;
C、分析矛盾的斗争性;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多选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下列方面:
A、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世界是否辩正发展;
C、世界是否普遍联系;
D、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17、【多选题】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意识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内容是客观的,但其形式是主观的;
C、意识是人的大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神秘物质;
D、是客观形式和主观内容的统一。
18、【多选题】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机能;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
D、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9、【多选题】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矛盾;
B、联系;
C、发展;
D、运动
20、【多选题】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运用计算机仿真系统创建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实景以及动作仿真,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体验的技术,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的互动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所构造的虚拟环境说明( )。
A、物质世界不再具有客观实在性
B、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
C、信息是独立于物质和意识的第三种存在状态
D、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现实状态
21、【多选题】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类社会与物质世界同在;
C、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D、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2、【多选题】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社会运动也离不开自己的物质主体—生产方式;
C、没有脱离物质的纯粹的精神运动;
D、万物都在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23、【多选题】“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反作用于物物质;
D、意识统一于物质。
24、【多选题】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
A、揭示了食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B、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C、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D、可以代替其他规律。
25、【多选题】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B、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C、造成矛盾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D、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6、【多选题】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包括:
A、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B、矛盾的双方同归于尽;
C、矛盾调和;
D、矛盾双方通过缩小差别达到对立面的融合。
27、【多选题】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不平衡;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不平衡。
28、【多选题】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它是指:
A、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B、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C、否定一切;
D、肯定一切。
29、【简答题】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30、【简答题】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31、【简答题】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32、【简答题】2015年1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在这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要学习掌握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哪些?
33、【论述题】立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效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二)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三)如何化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4、【其它】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论述:“一条往东的路同时即是同一条往西的路。因此肯定的东西与否定的东西本质上是彼此互为条件的,并且只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第257页)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论述:“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8页)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拓展:如何解读与阐释黑格尔、列宁、毛泽东的以上观点?
1、【单选题】
3.4在线同步练习1、【单选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矛盾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能动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2、【单选题】关于真理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真理具有客观性,但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具有客观性,形式也是客观的;
C、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D、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3、【单选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D、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4、【单选题】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真理是绝对的与真理是相对的。
5、【单选题】“一切真知都发源于直接经验”,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认识论错误的观点;
C、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6、【单选题】感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感觉。
7、【单选题】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视觉、听觉、触觉等;
B、感觉、知觉、表象;
C、感念、判断、推理;
D、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的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8、【单选题】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C、回忆再现;
D、借助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9、【多选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的两个突出的特点是:
A、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B、把发展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C、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D、把实事求是的精神应用于反映论。
10、【多选题】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
A、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B、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C、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
D、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1、【多选题】生物学史,可以说是显微镜的发展史。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使用诞生不久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发现了植物细胞,开启了近现代生物学的大门。此后,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和成像质量不断提升,人类对细胞的认知也随之深刻和全面。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利用X射线晶体学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人类的观察极限从亚细胞结构推向了分子结构。我国科学家的重要科研成果“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背后,也站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冷冻电子显微镜。显微镜在生物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表明:
A、实践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B、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正是依靠中介系统才能够相互作用
C、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实践条件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
D、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2、【多选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
A、直接现实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观被动性。
13、【多选题】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不包括:
A、感觉、知觉和表象;
B、情绪、爱好和兴趣;
C、概念、判断和推理;
D、观察、记忆和联想。
14、【多选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人们从事劳动的物质性活动;
B、人类的精神活动;
C、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D、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15、【多选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
B、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6、【多选题】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D、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7、【多选题】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A、物质生产实践;
B、社会政治实践;
C、科学文化实践;
D、阶级斗争。
18、【多选题】价值的基本特征表现在:
A、价值具有主体性;
B、价值具有客观性;
C、价值具有多维性;
D、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19、【多选题】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表现在:
A、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
B、主体的存在和和需要是客观的,而不是抽象的;
C、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D、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
20、【多选题】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表现在:
A、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
B、主体的存在和和需要是客观的,而不是抽象的;
C、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D、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
21、【简答题】简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22、【简答题】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3、【简答题】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24、【简答题】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25、【论述题】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26、【论述题】论述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27、【其它】如何解读与阐释马克思的以上观点?
4.4在线同步练习1、【单选题】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2、【单选题】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3、【单选题】“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这表明: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派生物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
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促进作用
D、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的发展
4、【单选题】马克思在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可见:
A、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D、新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存在着对立
5、【单选题】“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
A、观念把握世界
B、实践改变世界
C、反映社会生活
D、丰富精神生活
6、【单选题】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7、【单选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D、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8、【单选题】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
B、自然科学
C、语言学
D、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9、【单选题】在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各种条件中,具有决定性的条件是:
A、科学技术水平
B、传统观念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文化水平
10、【单选题】1871年3月,巴黎工人起义并成立巴黎公社,马克思代表第一国际写出并高度赞扬巴黎工人的伟大创举、科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的著作是:
A、《哥达纲领批判》
B、《自然辩证法》
C、《法兰西内战》
D、《共产党宣言》
11、【单选题】标志恩格斯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是:
A、1876—1878年,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
B、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
C、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D、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写出了《路德维希·维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2、【单选题】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社会存在?
A、道德观念
B、地理环境
C、科技水平
D、工业体系
13、【单选题】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法
D、劳动者
14、【单选题】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
B、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制定的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可以认识,社会规律不能认识
15、【单选题】“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句话说明:
A、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B、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C、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D、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和前进行的统一
16、【多选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包括: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17、【多选题】下列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道德
B、哲学
C、文学
D、语言学
18、【多选题】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D、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19、【多选题】人类历史上的两种基本类型的国家是:
A、地主阶级专政国家
B、资产阶级专政国家
C、剥削阶级专政国家
D、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5.4在线同步练习1、【单选题】《资本论》(德文版) 第一卷于1867年9月在汉堡出版,其影响力历经150年风雨而不衰,至今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
A、价值规律理论
B、商品二因素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剩余价值理论
2、【单选题】剩余价值是:
A、商品当中剩余的价值
B、资本家的投资价值
C、工人全部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D、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3、【单选题】下列哪个选项是对“资本”概念的正确描述?
A、资本就是货币
B、资本是生产资料的总和
C、资本反映的是生产关系
D、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死劳动为活劳动服务
4、【单选题】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5、【单选题】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6、【单选题】商品的二因素是与劳动的二重性密切相关的,劳动的二重性是:
A、生产和消费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D、工人劳动和农民劳动
7、【单选题】在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是否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作为其体劳动的有用性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否能得到解决,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8、【单选题】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一次惊险的跳跃,这里的跳跃实质上是指:
A、抽象劳动到具体劳动的跳跃
B、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跳跃
C、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跳跃
D、资本向工资的跳跃
9、【单选题】对威廉·配第“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0、【单选题】价值规律的实现机制是:
A、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的上下波动;
B、个别劳动时间围绕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上下波动;
C、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上下波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
11、【单选题】价值规律自发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实现机制是:
A、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的上下波动;
B、个别劳动时间围绕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上下波动;
C、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
12、【单选题】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原因在于它们是:
A、有使用价值的
B、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13、【单选题】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它的基础或内容是:
A、商品
B、货币
C、使用价值
D、价值
14、【单选题】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A、劳动支出不同
B、劳动过程不同
C、在生产商品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D、生产的劳动产品不同
15、【单选题】劳动力的价值不包括:
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
C、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16、【多选题】为了追逐最大化的利润,资本家总是想方设法地进行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一般而言,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A、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D、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17、【多选题】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E、劳动力
18、【多选题】以下对于商品价值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19、【多选题】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20、【多选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包括:
A、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B、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C、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D、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21、【多选题】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逐利润最大化。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分布在不同部门(行业)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必将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意味着:
A、某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被其他资本家侵占的可能
B、各部门内不同资本家的等量投资所得到的利润大体上均等
C、各部门资本家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D、不从事直接生产的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总是低于平均利润
22、【简答题】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23、【简答题】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构成要素。
24、【论述题】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5、【其它】五、拓展题 如何解读傅立叶批判的:资本主义的“工业只能创造幸福的因素,而不能创造幸福”? 《傅立叶选集》第一卷,赵俊欣 吴模信 徐知勉 汪文漪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4页。
6.2在线同步练习1、【单选题】生产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这种改变表现为:
A、使垂直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国际分工
B、使水平型国际分工发展为垂直型国际分工
C、使独立性国际分工发展为联系型国际分工
D、使水平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扁平形国际分工
2、【单选题】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
A、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没有发生变化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C、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
D、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3、【单选题】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
D、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4、【单选题】二战后,很多西方国家推行福利国家制度,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目的不包括:
A、稳定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B、以优厚的福利吸引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从而与社会主义国家对抗
C、暂时缓和阶级矛盾
D、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5、【单选题】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全球泛滥以来,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下列哪个选项是由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变化?
A、结社、出版等自由扩大
B、工会等组织与政府谈判能力增强
C、在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出台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工人阶级利益
D、政府对经济管制的能力下降
6、【多选题】以下形式中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的是:
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D、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7、【多选题】经济全球化表现为:
A、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B、贸易全球化
C、金融全球化
D、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8、【多选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A、高级职业经理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B、资本家由从前的直接生产经营者变成了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
C、职工持股和参与决策使得劳动者成为资本家集团的重要力量
D、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数量随科技革命不断深入而持续地增加
9、【多选题】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阶段包括: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军事资本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10、【简答题】简述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
11、【简答题】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
12、【论述题】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13、【其它】拓展题: 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结合以上论述,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7.2在线同步练习1、【单选题】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
A、《乌托邦》
B、《太阳城》
C、《理想国》
D、《政治学》
2、【单选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超额剩余价值规律
D、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多选题】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一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了各民族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内涵。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特点的正确观点有:
A、各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B、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C、各国民族因素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决定因素
D、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4、【多选题】按照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多选题】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现,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对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启示是:
A、科学社会主义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B、科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必然的联系
C、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延续
D、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6、【多选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依据是:
A、我国总体上仍处于不发达阶段
B、我国仍然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
C、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D、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的变化
8.4在线同步练习1、【单选题】马克思系统阐述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的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共产主义原理》
C、《哥达纲领批判》
D、《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
2、【单选题】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
A、按劳分配
B、按资分配
C、“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D、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单选题】《共产党宣言》中提及的共产党人的一句话理论是: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实现共产主义
D、消灭私有制
4、【单选题】马克思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共产主义原理》
C、《哥达纲领批判》
D、《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
5、【单选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共产主义原理》
C、《哥达纲领批判》
D、《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
6、【多选题】“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
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B、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C、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D、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7、【多选题】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论述的学习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包括:
A、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
B、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
C、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
D、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